目前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被誉为国之重器的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是我国在粒子与核领域、能源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科学装置。

本次论坛受到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项目资助。分论坛着眼于环境、脑与心理健康全球重大议题,关注环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同时探索改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023年,N型定天下

近年来,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作为上海首个获批的国际合作类科创中国复旦类脑智能创新基地,建立了开放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生态系统,初步构建了中国-欧洲-澳洲多边脑科学研究协同网络。与会嘉宾就心理疾病的脑机制(如影像及遗传学相关证据、深部脑刺激干预等)、影响心理疾病的环境因素(如热浪、极端天气、绿植接触率等)、全球数据整合(例如数据协调策略、联邦分析方法)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以项目合作为契机,以推动全球精神健康和人类福祉为共同目标,搭建更高效的国际沟通和合作桥梁达成了共识。复旦大学在脑科学、计算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研究实力。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联合德国夏里特医学院,依托地平线欧洲environMENTAL项目,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郁金泰作题为China Healthy Aging and Dementia (HEAD) Study的报告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贾天野作题为Zhangjiang International Brain Bank and Its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ject的报告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夏洛蒂医学院精神病学与神经科学系主任、教授Andreas Heinz作题为The New German Centrefor Mental Health: Global Perspectives的报告IUF-莱布尼茨环境医学研究所肺、脑和皮肤老化环境流行病学项目负责人Tamara Schikowski作题为The German National Cohort (GNC) - from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to Chronic Diseases的报告悉尼大学心理学系、大脑与心智中心教授Sharon Naismith作题为The Australian Dementia Network: Clinical Quality Registry, Health Services and Screening and Trials的报告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大数据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冯建峰作题为Exploration at the Whole Brain Scale with Possible Clinical Applications的报告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心理学会、英国药理学学会、英国医学科学院四院院士,剑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Trevor Robbins作题为The Neural Basis of Compulsive Behaviour: Implications for Neuropsychiatry的报告奥斯陆大学NORMENT卓越中心主任、教授Ole Andreassen作题为Shared Genetic Architecture across Mental Disorders and Brain Traits and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 a Nordic Perspective的报告悉尼大学大脑与心智中心教授、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健康主席Adam Guastella作题为Developing Integrated and Personalized Approaches for Neurodevelopment and the Autism Spectrum的报告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胡小平作题为Neuroimaging Study of Prenatal Exposure to Alcohol and Cocaine的报告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剑桥大学精神科荣誉主任医师Valerie Voon作题为Interventional Psychiatry: the Potential of Neuromodulation for Mental Health的报告悉尼大学医学院新南威尔士州脑组织资源中心主任、副教授Greg Sutherland作题为Brain Banking, Alcohol and Alzheimers Disease的报告悉尼大学心理学系、大脑与心智中心教授Muireann Irish作题为Behavioural Phenotyping of Motivational Disturbances in Dementia的报告悉尼大学玛蒂尔达中心副教授、老龄化与大脑健康研究项目负责人Louise Mewton作题为Alcohol Use and Brain Health across the Lifespan: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Informing Nove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的报告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教授Ed Bullmore作题为Immune Mechanisms for Mental Health Disorders的报告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纵向研究处处长杨鹏致辞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方项目负责人常晓作题为Identification of Epigenetic and Brain Mechanisms of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Mental Disorders的报告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群体神经科学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外方项目负责人Gunter Schumann作题为environMENTAL - Reducing the Impact of Major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on Mental Health的报告伦敦国王学院教授Sylvane Desrivieres作题为Large-scale Multi-omics Analyses in EnvironMENTAL and ENIGMA Cohorts to Study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l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的报告德国夏洛蒂医学院博士后Elli Polemiti作题为The EnvironMENTAL Toolbox for Cohort Enrichment的报告香港大学副校长、教授宫鹏作题为Linking urban environment to health: Urban greenspace exposure and inequality assessment的报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孟夏作题为Climate Change and Mental Health的报告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青年研究员袁嘉灿作题为Contributions of Urbanization and Global Warming to Heat-Related Morbidit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的报告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心理学会、英国药理学学会、英国医学科学院四院院士Trevor Robbins,德国科学院院士Andreas Heinz,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等,以及来自中国、英国、德国、挪威、美国和澳大利亚的23位全球领域顶尖专家分享科技前沿报告,300余位观众参会。Trevor Robbins、Gunter Schumann主持圆桌讨论。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引导支撑各学科扎根原始创新,助力夯实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图为上海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一期支持的教授与学生使用自主研发的曲面拓扑软抓手对目标颗粒物进行智能抓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复旦大学供图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是高等教育强国。

2023年,N型定天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对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过程中体现价值、赢得优势、争创一流。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特点和优势,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推动创新发展、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贡献创新活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但是,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同国家需要、人民期待还有差距,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整体质量不够高、高水平人才供给不充足、服务国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够强等问题亟待解决。复旦大学供图推动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效能。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的国际合作体系,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着力打造卓越的育人、学术、文化中心,推动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千方百计引进世界顶尖人才,通过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大师+团队等模式,促进实现以才荐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坚持以文化人,打造文化校历品牌,弘扬优良校风学风,厚植育人沃土、学术沃土、文化沃土。

2023年,N型定天下

复旦大学深入实施大人才战略,抓住国际人才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下决心选择有利于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道路,坚持不懈抓好全球人才的引育工作。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支持顶尖、冲尖、拔尖、冒尖各类人才发展,完善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干事创业、奋进担当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要充分认识我国教育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积极应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人口结构变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建设教育强国上存在的差距、短板和弱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立德树人,筑牢办学治校基石。世界各国都把办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健全科技评价体系,不遗余力打造引领、原创、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和制度环境。

服务高质量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我国要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阔步迈进,必须构建起一流大学体系。

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已经建成高等教育大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围绕招生、学制、专业和评价等重点领域,敢于突破常规思路、打破成规束缚,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的放矢培养紧缺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当前,我们自主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国内技术与国际最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领军和高端人才大量依靠海外引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对滞后,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三、以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主动担当服务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指明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强调要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统筹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激发创新活力动力。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

一代代科学家就是领路人和火炬手,应该把火炬代代相传,将科学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上医病原生物学科伴随复旦上医的创建而成立,面向国家人民的重大需求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成为科学家精神萌发和人才培养的沃土。

我相信科学家精神是世代相传、永无止境的。珍贵史料、人机交互……浓缩百年学科发展,展示复旦上医病原人耕耘历程医学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坐落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复星楼,包括主展区(病原生物科学馆)、大厅展区和实验室文化区,设有网上数字馆。

在为参观者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展馆将科学家精神巧妙融入生动的材料之中,为全面育人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下一步,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病原生物科学馆)将以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为契机,发挥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高地。2023年1月,病原馆及数字病原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这里记录着病原学科以闻玉梅、袁正宏等为代表的几代专家潜心研究乙肝病毒致病机理的历史,记录着发现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分离和建立上海首株新冠毒株等光辉时刻,更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防治寄生虫病、制备实物标本背后的科学故事。

袁正宏表示,病原馆的投入使用,既是近年来复旦上医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是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彰显上医治未病理念的生动诠释。将基地建设与文化校历学科周结合,弘扬科学家精神一代代复旦科技工作者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凝聚起追求真理、科研报国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宝贵丰富的科学家精神资源。

繁荣的学术文化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将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创新等构建起营养丰富的发展土壤。通过梳理学科建设和实验室的发展史、奋斗史、奉献史,复旦上医为教育基地和病原馆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弘扬和丰富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养料。

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经过充分发掘利用,最终建设成复星楼地下一层约100平米的病原生物科学馆,复星楼大厅的活动展区,2到4楼的实验室文化工作相融合的空间。希望我们大家能在前人基础上,努力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